Rss & SiteMap

赵堡太极网论坛 http://bbs.taiji.in

赵堡太极网论坛是使用量多、覆盖面广的免费太极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太极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老子武术蜀中寻踪

1楼
赵堡小架 发表于:2006/8/8 13:17:51
[table=90%][tr][td=4,1,100%]老子武术蜀中寻踪[/td][/tr][tr][td=4,1,100%][/td][/tr][tr][td=4,1,100%](2006-4-17) 姚文俊 [/td][/tr][tr][td=4,1,100%] [font=Verdana] 一、老子武术秘密今何在 笔者著文《破译〈道德经〉秘密的一把钥匙》,揭示的老子“柔弱胜刚强”与“刚强胜柔弱”对 立统一这一根本思想,正是解秘《道德经》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老子在揭示“柔弱胜刚强”规律的条件时,把蒙昧的“武打”变成了理性的“武术”,并视之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从而认为《道德经》本质上就是一部“武术书”、“兵书”。老子为西周晚期人。他在周朝当过史官,后弃官不做,到四川峨眉山九老洞修道。老子身体力行,在峨眉山创立了武术盘破门,从此老子武术便以规范性的、程式性的、门派性的方式传播开来。其间,他开创了中国修行道学之先河,被道家奉为开山鼻祖。 老子是否到过峨眉山并创立了武术盘破门?老子武术秘密今何在?蜀中是否有遗存?对此,今天笔者解密老子武术的“活化石”,以证明老子曾在峨眉山修道并存留武术在蜀中之事实。 所谓老子武术“活化石”,指的是清中叶至1925年曾出现于蜀中的“罗泉井武术盘破门”及其当今弟子的武术思想和理念、法则和方法、手法和功法等等。它们都积淀了老子的武术思想,并和《道德经》思想一脉相承。 老子武术“活化石”——“罗泉井武术盘破门”,仅见于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金李井镇一带。这些地方保存了老子武术的原始风貌,而且以完整、系统的打法理论为支撑,而使武术打法别具一格。 从历史上看,在老子创道家武术盘破门之后而相继派生出了道家武术神意门、形意门和太极原功。虽然这些门派的武术理念都源于老子的打法思想,但其是否完整、系统的表现和保存了老子思想尚待研究。典型的例证是,在武术上,老子讲“阴阳、变化”,而这些门派虽讲“阴阳”但更讲“五行相生相克”,由是表现出了他们与老子武术思想的差别。至于长拳和北少林等则不讲“阴阳”。而且,道家中的一些门派,如神意门,它于清初反清复明期间与佛教武术合流,形成了“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拳法”,即“南少林”。而南少林被清廷镇压,幸存下来的武师寥寥无几,武术理念混杂交叉,故其武学思想显得紊乱和凋残自然合于情理;又如太极原功,其原本是道家内功修炼之法,它与“打法”尚存一段距离,加之后来它与北派武术、民教武术合流,故其武学思想不可能形成如老子一样的完整、系统的打法理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将老子武术“活化石”保存至今的功臣,是“罗泉井武术盘破门”开山鼻祖刘灨。 刘灨是清朝雍乾年间人,出生于资中县罗泉镇。他自幼习武,为峨眉山清音阁玄乙真人之徒,系老子峨眉武术盘破门门人。刘灨十二三岁时回到家乡与人比武不胜,遂三下河南,访得名师邵员外及其妻朱贤君(道教平真教第13代掌门,道号“神姑”)学艺,学得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派和法派武术。刘灨成年时,成了“三派“,即峨眉派、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派、法派传人,和“一教”之主,即道教平真教第14代掌门,道号“元吉”。刘灨以“走盘”功夫为基础,将峨眉盘破门拳法、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拳法、广东少林寺高桩拳法、法派拳法,及岳门脱化功夫融为一炉,独创了“齐步云脚高桩盘破”拳法,名震蜀中,并且行侠仗义,人称“行义侠”。因刘灨将刺杀雍正皇帝未遂的钦犯方毛牛、朱沙贯、吕烧酒带回与家乡紧邻的荣县乡下隐居,被朝廷发觉,加之刘灨为父报仇,大闹成都提督府,痛打李提督,故朝廷嫁祸峨眉山,遣散道众,佛教乘机上山,致使峨眉盘破门名存实亡。刘灨晚年受师父玄乙真人重托,在家乡,即当时已经升格的罗泉分州府,重建峨眉盘破门,并在资阳河和川东南一带教拳。 刘灨将峨眉盘破门的武术思想和打法理念尽传给了后人,但在拳法上则各有侧重。他将法派、峨眉派、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派武术分传给了侄孙,人称刘四、刘五、刘八爷。故后来罗泉井武术存在几种说法:一是“盘破门”。就是指的峨眉派,即峨眉盘破门武术;二是“南少林”,或者“小少林”。就是指的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派武术;三是“师妈派”。就是指的平真教的法派武术。正是这种武术延续的多样性,致使罗泉井门派林立,切蹉武艺,武风炽热,人才倍出,并以“罗泉小少林”的美誉而名贯蜀中。到光绪年间,罗泉井各派取长补短,技艺基本上趋于一致,而统一于盘破门。其掌门,就是刘灨的第4代徒“峨眉剑仙”肖天禄。在肖天禄执掌罗泉盘破门期间,得“资中出打将”的盛誉,而在川内川外闻名遐迩。但1925年,因盐税之争,罗泉井盐业被迫关闭,肖天禄家道中落,不得已去了重庆,帮助其儿子肖克明开棚教拳,致使罗泉盘破门名存实亡,其弟子各散五方,自谋生计。而肖天禄之徒孙张富恒,集其师李树勋的打法思想、理念以及“九和尚”僧焕然的功夫和实战于一身,艺理精深,并于“文革”武斗期间秘密传于笔者等人,从而使老子武术“活化石”得以延续,保存至今。 二、蜀中老子武术今遗存 蜀中老子武术主要有六大遗存: 1.蜀中罗泉井是老子武术盘破门的最后遗存地 老子创“盘破”武术于峨眉山,故因地得名,人称“峨眉盘破门武术”。峨眉盘破门武术是四川“峨眉派”武术的前身,也是“峨眉派”武术的骨干和中坚。其间,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鬼谷子等人,西汉的多宝道人,东汉的张天师,唐宋的陈抟老祖,清朝的玄乙真人,和道教平真教教主刘灨,及刘光达,民国时期的肖天禄、李树勋、“九和尚”僧涣然以及张富恒等等,都是老子门下的传人。 然而,岁月荏苒,300年前,刘灨将老子手创的盘破门从峨眉山转移到了罗泉井,实现了老子武术的地域重心的转变。而后于1925年盘破门名存实亡。但盘破门弟子散落在川内川外各地,开棚教拳,自谋生计,致使盘破门武术延续至今,但已然风雨飘摇。 现今的罗泉井,即四川资中县罗泉镇,从其“龙”形造势的残存、九宫十八庙的凋零、精致和气派的明清民居的破落,以及过去盐业发达的盛名中,都透露出了罗泉井武术盘破门曾经有过的辉煌。特别是清末“保路运动”中在罗泉井召开的旨在以武力推翻清朝政权的“罗泉井会议”,和其以实际的武力支援了“荣县独立”永留青史,蜚声中外。罗泉盘破门率先举起反清大旗这一壮举,正是清末哥老会的“一树五花八叶”(即以峨眉武术为旗帜,设立五个联络点,联合蜀中八大武术门派,共同反清)的反清计划的真实写照。 2.蜀中盘破门对老子的武术门规代代相同 蜀中老子盘破门门规之一,规定武术较技有“八种人不能打”。这八种人就是:“瓜”、“黄”、“顶”、“冲”、“瞎”、“聋”、“跛”、“驼”。“瓜”者,就是四川人称为的“瓜娃子”。因“瓜娃子”涉世不深,不通事理,缺艺少德,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黄”者,就是四川人叫的“黄蜂子”。因“黄蜂子”光有蛮力,而不懂打法,不懂规则,不懂胜负,无艺无德,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顶”者,就是四川人叫的“咬卵犟”。因“咬卵犟”就是靠的一副嘴巴,对任何道理都不服,都要争个胜,少艺缺德,也与之有理难以说清,如非要拳脚相见,也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冲”者,就是四川人叫的“冲壳子”。因“壳子客”靠一副嘴巴哄骗众人,自我吹噓,无艺无德,与之讲理会越说越不清,到头来是谣言满天飞,如非要拳脚相见,也谨防打出祸事,故不能打。至于“瞎”、“聋”、“跛”、“驼”,则属于残疾人。因为在体能上已经不对等、不公平了,哪里还存在着较技的可能。蜀中老子盘破门门规之二,规定武术较技不能打要害,不能下毒手,故又表现为“八不打”,即: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内壁;四不打两胁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凤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这些门规所表现出来的“在‘德’中有‘艺’”,“在‘艺’中有‘德’”,并讲求“道德一统”的思想,以及规范之具体、操作之可行,应该说,是在中华武术各门派中所仅见的。 3.蜀中盘破门武术将老子的秘诀代代相传 老子武术秘诀主要有二: 其一,“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 简单说,此诀寓意在于:在武术较技中,当在没有对手的时候,则处于“无极”,即“无”的境界;而一旦有了对手,则处于“太极”,即“有”的境界;由“有”,而使“心”(大脑)、“眼”这“两仪”动起来;因两仪动起来,进而又使两手、两脚这“四相”动起来;因两手分阴阳,两脚分阴阳,按其四肢阴阳组合的不同,便能生成八种组合形式,这就是“八卦”;这“八卦”有前后之分,故有一十六;这一十六又有上下之分,故有三十二;以后再变,则就是八个卦象与桩式八门的组合,即是八个卦象与八门的乘积,构成了六十四个卦象;最后,如果人的站位,即各种方位的不同,那么则会派生出无穷尽的卦象。则就“阴阳”而言,具体说,“人体”分八门,是为前门、后门,天门、地门,侧门、红门,边门、小门这八门。其中,前门为阳后门为阴、天门为阳地门为阴、侧门为阳红门为阴、边门为阳小门为阴。凡阴者为虚,阳者为实。以之形成阴阳、虚实之变化,并做到协调一致,运动自如,守虚攻实。这样,武打就表现出阴阳、虚实之变了。 其二,“不盘不破,破中带盘,盘中带破,亦盘亦破”。老子创造“盘破”拳法。所谓“盘”,即“盘缠”,是指护卫手法;所谓“破”,即“破锤”,是指击打手法。此诀的寓意在于:攻防不能脱节,故要做到攻防连贯,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盘破”拳法乃是中国攻防一体拳法之源。老子这些秘诀为蜀中盘破门所独有、所秘传。 4.蜀中盘破门武术因袭了系统、完整的打法理论 蜀中盘破门武术之所以说有系统、完整的打法理论以支撑,主要表现为有“七个打法法则”和“诈术原则”。 七个打法法则是:见实则打及避实就虚法则,桩及桩法法则,动中求打法则,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法则,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法则,打无绝打法则,无打法则。这些法则,具体明确了“打的指导思想”、“打的对象”、“打的形式”、“打的方式”、“打的方法”、“打的技巧”等等。 诈术原则,即如老子所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些系统、完整的打法法则和诈术原则为蜀中盘破门所独有、所秘传。 5.蜀中盘破门武术至今将老子的“走盘”打法及功夫秘而不宣 老子创造了旨在“动中求打”的“走盘”打法和功法。其法则讲究“天人合一”,因而比附自然,多有寓意,而被盘破门嫡传,至今对外秘而不宣。“走盘打法”就是典型的例证。难怪当今武术界评说 :“川外的拳种四川都有,而四川的一些拳种川外则无”。 6.蜀中盘破门武术传承了老子的“乘虚捣弱夫之法” “乘虚捣弱夫之法”的特点和风格主要有六:其一,审时度势,以意设敌,争取主动,做到机前抢先发手,机后善于补攻;其二,动中求打,寻机打机,打机稳、快、狠;其三,六合相随,劲从根起,拳锋自怀中出,以“脆劲”为用;其四,小手连环、多变;其五,疾步疾行,步伐轻快,近身打法快捷,抽脱稳准,干脆利落;其六,以桩打桩,以桩为先,身法手法次之。“乘虚捣弱夫之法”见于史载,也是“四川有,省外无”的典型例证。 三、蜀中盘破门武术是老子武术血脉之嫡传 笔者曾在《武林》杂志中连期发表了《四川盘破门》文章,对盘破门武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披露了老子的武术法则、原则。同时,笔者还发表了论文《老子是中国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这里,仅就上述的蜀中盘破门武术遗存是否表现为老子武术思想,是否与《道德经》思想相一致,作一个简单分析,以说明蜀中盘破门武术是老子武术血脉嫡传之事实。 1.盘破门重心转移罗泉井与老子“居下”、“守弱”思想密切相关 罗泉井地理独特。人们说,四川盆地如一口“锅”,那么古资州则是其“锅底”,而罗泉井又是锅底上的“盆地”。清代,刘灨将盘破门转移到了这里。除了这里是刘灨的衣包之地和盐业发达之外,应该说,刘灨在选址上,舍名山、居盆地,舍热土、居僻地,理应与老子的“居下曰明”、“守弱曰强”思想密切相关。 2.盘破门门规尽显出老子“以德治武”思想 关于对人的“八不打”,集中表现为“不打弱者”。因为,上述的“瓜”、“黄”、“顶”、“冲”、“瞎”、“聋”、“跛”、“驼”八种人,他们或者是无艺、少艺,或者是无德、少德,或者是有残疾的人,故不能构成“对等”、“公平”的格局,而必须将其排除在外。如果打这“八种人”,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都叫做“输”。其原因在于,会者打不会者,健全人打残疾人,这在众人的眼中看来就叫做“不公平”,就叫做“以强凌弱”。于是在道义上便输得干干净净了。因此,不打这“八种人”,正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不打要害,不蓄意伤人的“八不打”就直接表现为“为善”,不“为恶”。可见,“八不打”就是老子“以德治武”思想的表现。 老子“以德治武”的思想,表现在武术较技上就要做到“以德报怨”,“以艺服人”。 在老子看来,“以德报怨”者,德高艺高;“以怨报德”者,德低艺低。故为避免是非,便将“无艺、少艺”和“无德、少德”之人划入了“八不打”之列。可见,蜀中盘破门的“以德报怨”,“以艺服人”,正表现了老子的“以德治武”思想。 3.盘破门武术秘诀尽现出老子“桩”和“桩法”思想。 “桩”和“桩法”,不啻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喻的生育万物的“母性生殖器”。它是由老子“阴阳、虚实变化”观和“攻守、进退合一”观决定的。一方面,“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这一秘诀揭示出了桩的形成和桩的变化之一般规律,揭示出了打法旨在“打阴阳”,做到守虚攻实,见实则打。另一方面,“不盘不破,破中带盘,盘中带破,亦盘亦破”老子这一秘诀揭示出了盘破拳法要做到“上盘下盘”、“攻防”、“进退”为一体。要在把握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前提下,做到上盘下盘协调配合,不能脱节;做到攻中有守,“欲攻则先守”,守中有攻,“欲守则先攻”;做到进中有退,“欲进则先退”,退中有进,“欲退则先进”。而能够将“上盘下盘”、“攻防”、“进退”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就是“桩”。 所以,老子上述的两个方面,揭示了“桩”既是打斗的“根据地”,又是各种打法、手法的“载体”和“发射机”的特质。老子这一秘诀的理论意义,充分表现出了老子武术打理性、打谋略的本质。 而且,老子创造的“桩”和“桩法”,决定了它在中华武术散打中的显赫地位。它表明:有桩或无桩,打桩或不打桩,这乃是真懂或是假懂中华武术散打的分水岭。 而对于“桩”,唐宋时期就有用内功修炼的“峨眉十二桩”的说法,有人著文,并流传至今,以此,老子桩法思想源远流长,可见一斑。而与之相区别,蜀中盘破门秘袭的“含机桩”,则渊源更早,更为老子桩法之精髓。由此可见,蜀中盘破门的桩法是老子武术思想血脉嫡传无疑。 4.蜀中盘破门秘诀的打法法则和原则尽现出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条件 这里简单说,“见实则打及避实就虚法则”是由老子哲学认识论上的“有无”(从老子“无极太极”理论看,“有”为“太极”、为“实”;“无”为“无极”、为“虚”)观,与方法论上的“虚实”(“虚”为弱,“实”为强)观的有机统一而决定的。其旨在打“有”而不打“无”,打“虚”而不打“实”。即,一方面做到打“有”,另一方面做到打“有”中的“虚”。从而明确了打法的指导思想。 盘破门的打法法则,是老子的“阴阳”观、“无极太极”观、“有无”观、“动静”观、“虚实”观、“攻防进退”观等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这些打法法则与老子的“诈术”思想一起,揭示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条件,从而将“不可知”、“不可变”、“不可为”变成了“可知”、“可变”“可为”,而使打法充满了科学和理性。所以,蜀中盘破门武术是老子武术思想血脉嫡传无疑。 5.蜀中盘破门秘诀的“走盘”打法尽现出老子“动中求打”和“打脱桥”的思想 老子把“无极”视为“大象无形”,即它无形、无状、无物,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虚无飘渺;而将“太极”视为“成象”,即它有形、有状、有物,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实实在在。同时,老子认为,“大象无形”是为“静”;而“成象”是为“动”。故按照“见实则打”的法则,则只能打“太极”、打“动”,而不能打“无极”、打“静”。进一步看,在老子看来,“静”是“动”的主宰。因此,“静”制约着“动”。而这种制约,就是“无形”大于“有形”,“无形”制约“有形”。也就是说,“有形”的东西,它的形体已定,已无多少变化了,而“无形”的东西,正是由于它的形体未定而更加富于变化,而这种变化于无中生有,并针对“有形”的东西而来,故要变得比“有形”的东西更大、更强,从而制服“有形”。所以,不能打“静”,而只能打“动”。 将老子的这个思想用之于临场之中,就是要在“见实则打”的过程中,做到敌变我变,以变应变,变中求胜。即,一方面要做到“以静制动”,另一方面要做到“以动逼静”,而打必“动中求打”。正是基于此,老子揭示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并创造出了“打脱桥”的“走盘”打法形式。 所谓“打脱桥”,简单说,主要就指的“打外圈”;所谓“走盘”,简单说就是以快速的脚法,打了就走,走了又打。而蜀中盘破门的“齐步匀脚高桩盘破”就正是老子“走盘”打法的秘袭和结晶。其在中华武林中别具一格。可见,蜀中盘破门武术是老子武术思想血脉嫡传无疑。 6.蜀中盘破门“乘虚捣弱夫之法” 尽显出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 何谓“乘虚捣弱夫之法”?单从字面理解就是:不管对手体格再大、力量再猛、武艺再高,但只要出现了“虚”,即破绽,就视之为“弱夫”,这时即可乘机打之,战而胜之。可见,这打法不仅尽显出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思想,而且揭示了“刚强”转化为“柔弱”、“柔弱”转化为“刚强”的条件。因此,蜀中盘破门武术是老子武术思想血脉嫡传无疑。 四、蜀中盘破门骄人战绩证明了老子武学之辉煌 蜀中盘破门,特别是近现代的罗泉井盘破门,其弟子参加各地擂台武术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故有“资中出打将”的盛名。不独于此,蜀中武学之风所及,使蜀中帅才、将才层出不穷。这些都证明了老子武学的不朽和辉煌。 罗泉井盘破门擂台武术较技名师辈出,战绩卓著。单是民国年间,据不完全统计,计地市州以上金章获得者13人。他们是:“九和尚”僧焕然、谭普连(获重庆擂台金章),肖克明、陈鹤皋、白耀宗、刘光甫、曾安忠(获资州擂台赛金章),吴绍基、李催为、卢尚之、卢崇碧、刘新吾(获成都擂台赛金章),黄政开(获川东擂台赛金章)。获银章、兰章者无数。其中僧焕然、肖克明、谭普连、吴绍基等于1928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国考”比赛,均成绩合格,而且“九和尚”僧焕然以“齐步匀脚高桩盘破”拳法战胜了蜚声大江南北、号称“千斤大力士”的上海武师查瑞龙而实际获较技第一名,为四川人争了光,故被时人誉为“四川大侠”。这些,不啻是老子武术思想血脉嫡传于蜀中的有力证明。 姚文俊: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 [/font] [/td][/tr][tr][td=2,1,50%]
来源:《中华文化研究通讯》2005年第2期
[/td][td=2,1,50%]
编辑:宋扬
[/td][/tr][/table]
2楼
51千百j 发表于:2010/7/14 22:27:31
用户已锁定!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Chinesetaiji.Com沪ICP备05000840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75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