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赵堡太极网论坛 http://bbs.taiji.in

赵堡太极网论坛是使用量多、覆盖面广的免费太极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太极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近代太极拳的发展阶段

1楼
扶程星云 发表于:2009/6/15 22:25:29

(转载于《太极之光-太极拳心法密钥》)
太极拳运动的历史发展到了近代(明朝末年)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这中间名家辈出,太极真功常显于世。王宗岳,蒋发,邢喜怀,陈长兴,陈清平,武禹襄,杨露禅等名家对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竭尽了太极拳传人的本分。名家辈出的另一个结果是导致唯我主义;宗派主义的泛滥,孕育着传统太极拳内操修为的衰微,世人越来越以奇能异巧,标新立异为价值取向,宗风脉传日渐希落。

近代太极拳的发展主要以北派太极拳的传承为主要内容,由于北派太极拳保留了脉传宗风的古朴与纯正,所以逐渐流传下来,开近代太极拳传承先河的代表人物是王宗岳(字林桢)。张三丰之后,历数代道门先师的传承而至王宗岳。王宗岳,字:林桢,山西晋阳县七里堡人,生活年代约在明朝嘉靖年间。据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记载,王宗岳学拳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曰:“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矣?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此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又据《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演练的傅山拳架(录像),动势波诡云谲,变化万端,盘旋绕缠,进退顾盼,古朴醇厚,在体现内操方面与社会架大相径庭,极具研究价值。

根据国内太极拳研究界的普遍的观点,王宗岳是把太极拳由道门内秘修秘传而转传于俗世民间的第一代宗师。其所注解的张三丰太极拳论著是由其传人——唯一弟子蒋发传之于后世的。总之,太极拳发端于上古,流传于道门之内,是道家的专利产品。抛开道门;道家;道教的渊源去研究中国太极拳运动的历史是数典忘祖,闭门造车的恶举。

一 赵堡架的传承

王宗岳乃一介雅士,品质天资极高,从学太极大道后,多年苦研精练,至晚年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但因道门戒律森严,先师留有:不忠不孝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卖弄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等十不传门规,所以王宗岳怀天宝数十载而不露,王宗岳年老膝下无子,仅有女儿一人。王宗岳以经商为由,游历大江南北,多方交流,名显西北,人称华北大侠。

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王宗岳去郑州经商,途径素有习拳练武之民风的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因天色已晚,夜宿该镇。当时镇里有许多年轻人在练拳习武,王宗岳也与镇上的人一起在旁边观看,看到习武者中有一穿紫花布衫的青年人举手投足颇有味道,便自语道;“这个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可教,将来定有出息。”此话正巧被旁边一个后生听到,便悄悄告诉了那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这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名蒋发,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世居距赵堡镇数里远的刘村,自幼喜爱武术,练武刻苦,年级稍长即常与村里人切磋技艺。蒋发听到此话后,断定来人必是武林高手,便急切地赶到王宗岳下榻的旅店询问求见,表达拜师之意。王宗岳因去郑州经商,忙于赶路,所以一再推托,无奈蒋发拜师心切长跪不起,只是苦苦恳求。王宗岳观其忠厚诚实,便相约一个月后的今天在黄河岸边相聚,此举乃王宗岳试蒋发之灵气。蒋发算准日期,到其日,天未明即在约定的地点恭候,正午,王宗岳如期赶到,看到蒋发如此虔诚恭敬,下定了收其为徒的决心,遂带蒋发回山西晋阳七里堡家中学艺。

蒋发在山西共学艺七年,七年里侍师如父,苦累无辍,故而功夫长进很快。据传,由于王宗岳年事已高,拳架多由其女代授,王宗岳于一旁指点捏架子,后人戏称其拳架为“大姑娘架”。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总结,对张三丰所著太极拳经歌诀多有发挥与注解,蒋发也得其玄妙,艺有所成。蒋发艺成归里之时,王宗岳将先师所传张三丰所授太极拳经,论,歌诀,十三势图,以及王宗岳自己对太极拳经论的注解论著一并授与了爱徒蒋发,并再三叮嘱:“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

蒋发回到家乡后,逐步深入研究,因技艺超群,并有“百步赶兔”之功而名闻乡里,有“蒋把式”之称。蒋发著有《太极拳体用论》。蒋发严遵师训,择人而传,他在自己作褡裢与面袋儿生意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到赵堡镇的邢喜怀,收其为徒,将所学拳艺全盘授之,并将从山西王宗岳师父处所带回的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资料传给了邢喜怀,从此太极拳在赵堡镇扎下了根,形成了脉络清晰,资料齐全,风格古朴的太极拳赵堡架。由于此枝太极拳一直长期在赵堡镇流传且保守隐秘之风甚浓,有传媳妇不传姑娘;赵堡架不出村的说法,当地人称之为“赵堡街架”,堡,按当地方言念“补”。蒋发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一代宗师。

太极拳赵堡架第二代宗师邢喜怀,居赵堡镇南街,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约在1595年至1671年),邢公受业后,深研拳理,深得个中三昧,他不但拳艺精湛而且精通器械,其中他演练的春秋大刀已达极至。邢公在太极拳道的修为过程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理与老子的大道思想,写下了《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等多篇论述传与后人。据邢氏第十三世孙邢九纯先生介绍:邢公喜怀系邢氏第四代,邢公用过的器械一代一代地传递保管,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而毁掉,十分遗憾可惜。邢公喜怀后来把太极拳艺传给了盟弟张楚臣。

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三代宗师张楚臣,原籍山西,生于明万历年间(约1611之1691年),在赵堡镇以卖菜为生,后来买卖做大了改开了粮行。张公楚臣得到真传之后,艺精技奥,融养生技击于一体,德高望重,授徒众多,著有《太极拳秘传》等论述,其门人中陈敬柏,王柏青均为太极拳赵堡架的高手。

太极拳赵堡架第四代宗师陈敬柏,生于康熙二年(约1663年至1745年),陈公原籍河南温县陈家沟,距赵堡镇不远,在陈公祖父陈文举时迁居赵堡镇至今。陈公敬柏人品端正,唯以诚信见闻,颇受张楚臣的赏识,因而得到张楚臣的全盘传授。陈公得其艺后,广收门徒八百人,弘扬赵堡架。八百门人中能得其一技之长的有十六人,能得其技艺八九的有八人,能统其全道的唯有张宗禹一人,张宗禹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五代宗师。陈公敬柏一生对太极拳赵堡架的光大与传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公后人陈学忠;陈铁至今在赵堡镇家中授拳自娱自乐。

太极拳赵堡架第四代宗师王柏青,康熙初年人(约生于1665年卒于1741年),与陈敬柏同师学艺。他习拳修道四十余年后,拳艺独树一帜,有一代名师之美誉,是《太极秘术》一书的编撰者。王公柏青于雍正初年汇编《太极秘术》一书时,在序中叙述了他习炼秘传太极拳赵堡架四十余年的体悟,他著的《太极丹功义诠》;《太极拳丹功要术》均列于书中,有非常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他为太极拳赵堡架早期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极拳赵堡架第五代宗师张宗禹,祖居赵堡镇大槐树疙瘩。张公宗禹得第四代宗师陈敬柏技艺之完整,一生传人较多,弟子中原复孔与嫡孙张彦承其技艺。张公晚年病危之际,恰只有嫡孙张彦在榻前侍奉,爱徒原复孔代师赴大名府打理生意未归,张公遂留下遗言命嫡孙张彦代传太极心法秘钥。原复孔归来为师办理丧事后,由师弟张彦授以太极心法秘钥,原发孔与张彦两人由此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六代宗师。

太极拳赵堡架的第六代宗师张彦(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得其祖父秘传后,技艺超群,携技赴山东等地遍访武林名家,印证太极法要,一路除暴安良,曾于山东曹州府斩巨蟒除邪恶,被当地百姓誉为神手张彦,设神牌供之,香火盛及多年。据张彦第二十代后人张拴介绍,张彦系张氏家族第十五代,张彦得张氏家族第十三代张公宗禹之太极衣钵后,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在友人陈鹏先生的推荐下,收陈清平为徒,这些事情张氏家族代代传讲。张彦将太极拳艺也传给了儿子张应昌(赵堡架第七代);张应昌传张汶(赵堡架第八代);张汶传张金梅(赵堡架第九代);张金梅传张敬芝(赵堡架第十代)。

太极拳赵堡架第七代宗师陈清平,约生于一七九五年卒于一八六八年,其祖居赵堡镇西南面三华里处的王圪垯村。自其父陈锡恪在赵堡镇开粮行定居赵堡镇以后,陈清平子承父业,认真打理,陈氏粮业兴盛,家庭生活殷实,是当时赵堡镇的一大富户,有三房妻妾。陈公清平得神手张彦之传授,深究细研,拳艺臻于化境,尝于赵堡镇南门永安寺设场传艺授拳。门人中著名突出者有:(子)陈景阳;(赵堡镇人)和兆元;牛发虎;张汉;(河南温县人)李景彦;李作智;(河南沁阳人)任长春;(永年人)武禹襄等。

2楼
扶程星云 发表于:2009/6/15 22:27:11

太极拳赵堡架第八代宗师和兆元,生于一八一零年卒于一八九零年,字禹奄,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幼时受家乡习武风气之影响,舍弃功名,师从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学习太极拳,尽得太极拳中的玄妙,其功夫出类拔萃,刀枪剑棍无所不精。后随其姐夫,三朝元老的礼部尚书李文清(名堂阶)进京保镖十余载。在京期间潜心钻研太极拳,广交武林各界高手,博采众长,使所炼太极拳艺更合老子之道;易学之理,武功大成,名噪京师。被清廷封为“皇清例授武信朗”。和兆元传子和润芝;和敬芝;长孙和庆喜;孙和庆台;苗延生。苗延生传王思名;王恩功,和庆台传和学俭。

太极拳赵堡架第九代宗师和庆喜,生于一八六二年卒于一九三六年,字福棠,和敬芝之子,和敬之文武兼备,曾辅佐两广总督李建;张之洞多年,授文信郎,著有《高手武技论》。和庆喜之拳艺皆由祖父和兆元亲授,他八岁随父亲和祖父习拳,全面地继承了祖传的技艺。他中年时出门做生意,一九二八年回家乡开始授徒,当时正值国民政府提倡国术运动,和公庆喜为了光大师门,还专门找到当年跟祖父学过拳的师兄弟们,同他们一起用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对太极拳赵堡架套路的编排进行对比,对一招一式进行统一,并对祖传的真功秘诀资料进行整理,首得其传者有:陈桂林;郑锡爵;柴玉柱;王某某等四人。由于和公教授有方,传人越来越多,而且均有大的建树,名声显赫。其传人有和学信;和学敏;和学惠;郑锡爵;郝玉朝;郭云;郑悟清;柴玉柱;刘世英;李俊秀等。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锡爵,字伯英,一九零六年农历七月五日生,卒于一九六一年,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郑公从小跟随父亲务农,生活十分艰辛,郑公为人忠厚,身高膀圆,轩昂伟岸。因与太极拳世家和庆喜是邻居,两家又世代友好,所以一九二八年与同镇的陈桂林;柴玉柱;王某某四人一起相约拜和庆喜为师学艺。郑公入门后,尊师如父,刻苦练拳,对所学技法钻研领悟,反复实践,融会贯通,很快成为和氏门下的佼佼者,深得和庆喜的器重。一九三一年河南省温县举行擂台赛为国民政府在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国术比赛选拔运动员,经各地预选,温县最后选出郑锡爵;郝玉朝;王某某三位拳师为代表参加开封比赛。开封擂台赛计有三百余名选手参赛,分红蓝两队,抽签排号,逐级淘汰。郑公一路过关斩将,与河南省境内黄县的刘存温先生对垒,争夺冠军奖牌。第一回合未分胜负,第二回合一开始,郑公以一计高探马化其来力,顺势而发将对方发出一丈开外,跌落擂台之下,一时全场轰然,喝彩不断。郑公获得华北五省国术比赛的桂冠后,获大银墩一尊;小银墩一尊;锦旗两面;配剑两把,至此名声大震。所获两面锦旗至今保存在赵堡镇赵堡太极拳总会。 郑公回家后,将全部奖品送给了师父。他说:我的一切武功技巧,均为恩师所授,功劳应归于恩师。四十年代因战乱,郑公迁居西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任国民政府赵寿山部队武术教官。一九五一年起任西安市体委武术专职教练,门徒众多,郑公因与另一位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同时定居西安广传赵堡架,使西安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的发展基地,“西北二郑”由此得名。郑公锡爵在教学中,所演拳势舒展大方,用时靠法独特,有“大架”;“喇叭口架”之说,人称“大郑老师”,誉满西京,在西北五省颇负盛名。郑公悟清所演拳势小巧细腻,轻柔灵活,云谲波诡,纯任自然,推手时圈小多变,善采拿,有“小架”;“佛手架”之说,人称“小郑老师”。

一九六一年正值自然灾害,郑公锡爵生活艰难,营养缺乏,身染疾病不治,不幸英年早逝,给太极拳赵堡架的发展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他对赵堡架走出赵堡镇并在西北得以传播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郑公锡爵在各地传人很多,人们美誉郑公的弟子中有“八大金刚”;“四大柱子”。郑公锡爵传人中著名者有:郭士奎;柴学文;王德华;范诗书;张宏道;赵鸿喜;任志义;田均晋;其子郑鸿烈;段国社;任长安;周敬波;郑邦本;王天水;王培华;李应中;李应聘;张有仁;李福安;于太超;赵增福;毕运斋等等。郑鸿烈为郑公锡爵的次子,现担任郑锡爵武馆馆长,范诗书为郑公锡爵的内表弟,张鸿道为内侄。郭士奎为郑公锡爵去世后,众弟子公推的太极拳赵堡架西安地区的掌门人,已于一九九三年过世。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悟清,讳梧卿,晚年用悟清,字凤臣,生于一八九五年农历九月初六卒于一九八四年三月三十日,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家境小康,先天体弱,十岁入私塾学习孔孟之道,后因家庭生活贫困,十六岁寄食于清化(今博爱县)典当行学徒。由于禀性朴实,勤于职守,又有儒教之培养,所以倍受掌柜之信任,二十岁被委以会计职务。由于先天体弱,工作劳累,积劳成疾,久治不愈,几乎卧床不起。有同学好友李俊秀,系中医世家,为太极拳爱好者。李俊秀一面以中医药调治;一面教以太极拳运动理论与方法,仅三个月效果明显。郑公遂感此拳内在之奥秘,于是不顾已届而立之年,苦学苦练终至疾病全消。一九二八年太极拳赵堡架第九代宗师和庆喜,归里开馆授徒,从学日众,郑功也诚心拜门求学,经十年苦修技获大成。一九四二年迁居西安,专事教拳,曾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解放后长期担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郑公所教拳架小巧细腻,速度均匀,灵活多变,人称小架。由于郑公儒学功底厚实,所以对太极理论的理解深刻而常有新颖的见解,教拳练拳一生,恒心不变,几十年如一日辛勤传授,太极拳赵堡架能在西北广传与郑公的苦心有直接的关系。郑公于一九八四年三月三十日无疾而终,享年九十。郑公授拳半个世纪,桃李广布,其主要传人有郑瑞(长子),郑钧(次子)高峰,宋蕴华,刘瑞,吴生安,李随成,侯尔良,纪昌秀等等。各传人积极推广发展,又多有建树。郑公弟子宋蕴华出版《武当赵堡太极拳图谱》,自创“易拳道”,另开一派。宋蕴华先生的弟子赵军;孙金斗八十年中期分获陕西省推手比赛各自级别的奖牌。郑公弟子刘瑞,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多有建树,著有《武当赵堡太极拳》一书,并发表多篇论文,其弟子郑琛以大学为基地,热心推广赵堡架,于太极理论多有论述,出版《太极拳道》一书,均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继承与弘扬做出了贡献。

太极拳赵堡架名宿侯春秀及其传人:侯春秀先生是太极拳赵堡架第七代传人张应昌一支的继承者。一九零四年出生于赵堡镇,因其排行第四,西安人多称其为侯老四。侯公十八岁时拜张应昌后裔张敬芝为师,演练风格介于大小之间,有“中架”之称。侯公擅长采拿,散打功夫很好,其特点是冷;脆;快;狠,另有齐眉棍出神入化。侯公一九三七年为躲避战乱来到陕西宝鸡,做小买卖为生。约一年左右,因与警察发生纠纷,只身用一根扁担与三十多名警察打遍一条街,被传为佳话。事发后立刻逃往西安。解放后一直在三轮车工会当工人,同时教拳,一九八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传人有侯占国;侯转运;王喜元;刘会峙;赵策;黄江天;罗及午等。侯师传人刘会峙,一九三零年生于湖北武当山境内的青山港,一九七四年拜侯春秀为师,演习太极拳赵堡架。他为太极拳赵堡架的传承历史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著有《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一书。此外,张敬芝的另一弟子陈应铭,在赵堡镇传拳。陈应铭的高足王庆升,功力过硬,目前在赵堡镇颇有声望。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一代传人赵增福师尊。师尊字,克安,祖籍河南省宜阳县韩城镇,一九三九年农历六月八日生于西安。师爷因体弱多病,于一九五五年,经人介绍拜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伯英为师,师尊为当时郑公最小的入门弟子,聪慧好学,敬师爱艺,深得郑公之喜爱,得郑公口传心授之太极拳赵堡大架心法。

师尊自入太极门后,苦练不辍,举凡太极拳及器械,无不涉猎,汗水加悟性,终使师尊获太极拳之大成。师尊盘炼拳架舒展大方,松柔沉稳,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其推手技艺更是随心所欲,使对手如陷天罗地网,功臻化境。自一九九二年入世以来,参加全国各类太极拳活动,成果颇丰,金牌;奖杯;证书,不胜枚举,出版太极拳赵堡架专著三部:《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中国赵堡太极》;《中国八卦太极拳》。一九九八年十月被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组委会评定为“特级太极大师”职称,饮誉当今中华武林。

师尊治学严谨,以弘扬太极精神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常年奔波于大江南北,对于太极后学,慈爱有加,不保守,不执门户之见,待人谦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师尊虽一介武林中人,但心怀中华之尊严,不为金钱所动,不为虚名所迷。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八日,师爷首开太极拳赵堡大架叩开美国大门之先,并以太极拳赵堡大架之独特技击术轻取多名空手道跆拳道之高手,令对手心悦诚服,彰显了中华太极拳技击术之魅力。师尊还特于美国白宫前演赵堡大架之伏虎势令弟子拍照。师尊将此照片赠送给笔者留做纪念,师尊之弘愿,略见一斑。

    一次师尊正在美国一康体会教拳时,从外面进来一位身着文化衫,胸前画有中国西藏自治区地图并用汉字写有西藏独立字样的华裔男子。师尊定睛看清楚后,立刻停止了教拳,走到该男子面前,指着其胸前的字与地图严厉地问道:你是来学拳的,还是来搞宣传的?来人拍拍口袋,财大气粗地说是来学拳的。师尊当场告知:中华国粹太极拳不教卖国求荣,缺德无道之人,请赶紧离开。来人一看没趣,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此一事足见师尊政治觉悟之不同凡响。

师尊以光大中华国粹为己任,他常讲:“太极拳是中华祖先的遗产,是国之瑰宝,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全人类的一份巨大财富,他不专属于赵堡镇,也不专属于陈家沟”。此言可见师尊之博大胸怀。

师尊近十年来,声望日增,先后被国内外多家太极拳协会组织委以要职: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四日,经郑公锡爵先生在西安地区的门下弟子开会,公推赵增福师尊为西安地区郑公锡爵门下郭士奎掌门逝后的继任掌门人;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总会增补其为副会长并出任陕西省西安市赵堡太极拳学会会长;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其为研究员;美国赵堡太极拳研究院聘其为名誉院长兼总顾问;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会聘其为名誉会长兼总顾问;香港丽华太极健体会聘其为永远荣誉会长;第七届世界国际永年太极拳联谊会聘其为特邀顾问;在2001年11月28日于珠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师尊又荣选为当代十五位太极拳名家之一;诸如此类等等。

师尊五十年太极拳修为与耕耘,桃李广布海内外,从学者已达三千多人,但是师尊择徒严谨,门规森严,得列门墙者为数不多。现奉师爷之命仅将师爷入门弟子中之各地代表(第十二代传人)例举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赵超(师尊长子);赵旭(师尊次子);

马伟将;尤永秀;尤贤火;方旭南;孙五一;

薛圣东;薛晓霞;韩庆顺;曾永祥;童喜民;

杜启兰;杜文剑;潘秀刚;储志超;周品泉;

胡泉纯;胡九仁;胡九华;胡贤宽;葛海平;

徐德敏;张祥海;陆建宏;袁树基;曹兆坤;

黄鎏文;杜长炳;蔡鸣亮;陈海明;李桂玲;

李小杭;李慧萤;陈细女;黄民心;林文钊;

PETER;湛锦满;屠鹏涛;吴新杰;张修睦;

朱跃进;凌杰棠;赵国军;高文和;高婉君;

丁从康;刘东;邱军;贺俊;张彬;邝润;

潘华;原军;等。诸十二代传人又择人而授不断弘扬,第十三代传人也在不断成长,主要代表有:王鹏;宁米多;薛鹤;赵宇昶乐;赵君李乐等等。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二代传人王海州:为郑公锡爵一支第十二代传人中之优秀代表之一,他是郑公锡爵的亲侄(入门弟子)张鸿道的亲侄,王海州生于一九四四年,自幼习武,从师张鸿道之后,勤学苦练,广泛收集整理拳论秘籍,多方探讨功理功法,多方拜访名师请教,拳艺大进。担任赵堡太极拳总会总教练职务,带领赵堡镇的太极拳代表队参加国内各类太极拳比赛大会,多次获得奖牌,成绩斐然。由王海州演述严翰秀整理出版《秘传赵堡太极拳》;《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 为太极拳赵堡架的弘扬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3楼
扶程星云 发表于:2009/6/15 22:27:41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二代传人薛圣东:号梅鹤楼主,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二日(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生。自幼便酷爱习武,特别喜欢听奇侠怪杰,古代英雄的故事。年稍长,就开始学武论技(见自序与简历),一九七八年,遇董盛书师父,董师祖籍山东日照,生于一九零零年,解放前闯关东来到大连,在电业部门工作。董师擅长弥宗拳四路及四门刀法,一生习武,热情好客,身材矮小(仅一米五五左右),功力非凡,上下电线杆轻松自如,工友戏称其为"活猴",八十二岁时,还能以双拳倒立,行走自如。喜欢与人校技,每每点到为止,给来人留足面子,武德品行略见一斑。五六十年代,董师学得太极拳吴氏南派架心法,引以为秘。董师平时只以弥宗拳相授,每有谈起太极拳者,皆以国家统一之太极拳二十四式相告。在同学者中,余虽年小,但谦虚好学且喜读古书经论,董师便单独告知武学心法。董师云:"欲求武术上品,必要追求太极拳道法,此道终身受用,有学问的人不应把精力放在硬拳的研究上"。并教以龟蛇之变与蛇行蠕动之法,于拳架推手尽皆传授。并告曰:"太极十年不出门,须终身研学,通此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欲无求,困而后发,必置于死地而后生。并言:老吴家的东西可不是白给的!"。余受此道后,仅仅是牢记师嘱,于太极之道仍是知而未得。
      董师一九八四年无疾而寿终,而余一九八一年考入大学念书起,便断了董师的指点,良可叹也!余入大学后,仍然是朝夕练武不辍,因自一九七五年起便习练北派七星螳螂拳,门内拳路此时已掌握十五六套,心存全面继承之意,因此于太极拳架只是每天早晚各习一遍,时同学朋友十余人随余练习。一九八三年夏季,余与同学作足球比赛,场上跑动时,一身材高大同学以不合理之冲撞,推余胸部,余未假思考,身势稍转,扬手轻松打出野马分鬃势,冲撞者已腾空飞出,跌落两米开外,余当时大为惊讶,心中窃喜,深感董师所言非夸张之说。自此内心平静,开始深入于太极拳的修为。
      一九八四年余大学毕业,正值部队特招大学生入伍,余报名心切,班主任与校领导也积极推荐,遂被沈阳军区大连陆军学校录取入伍,入野战步兵专业队受训。一九八五年八月军校毕业,到旅大警备区所属部队带兵。担任排长时,与战士联欢,因能六指倒立而为青年战士所佩服。战士中有雷建庭;杨星,曲元波等,均在训练之闲暇向余学习武术。余痴心习武,常于案头置《道德经》《周易》二经,时常学习,心得颇多。
一九八七年五月余新婚大喜,当晚,客人散尽后,余仍像往常一样,在家院内舞剑。吾妻为人谦和温顺,不似余体性之刚烈,且看问题极有远见而不俗气,知余有如此习武修道之大愿,所以仅说了一句:你应该上山当和尚。一笑作罢。次年,余调入机关当参谋,平日一有机会便去书店购置有价值之武学著作,以备资料,吾妻从不反对,所以今日余武学有成,吾妻有功而积德也。
      老母之堂兄王群,生于一九四三年,随父支援三线,而赴山西大同定居。八十年代调回大连,居旅顺。余知悉后,约而前去探望。一谈得知母舅从小七岁习武,其三大爷乃通背大师修剑痴之首传排名弟子,且王氏家传有形意拳。母舅于六十年代末遇太极拳杨氏宗传田兆麟大师之入门弟子霍殿銮,拜师学艺,得田兆麟大师所传太极拳杨门小花架(也称小功架)拳艺。余演练所学求母舅指点,母舅观后,大悦,言:老王家出了个练武的好材料。余从此又向母舅学习田兆麟传承的太极拳小花架一百零八式及刀剑枪系列。
      九十年代,余除做好工作外,专门修为太极拳拳道。置"剑胆润琴心"之条副于墙上,书辛弃疾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鼓角连营"词以自勉。为突破有碍,常彻夜盘趺而坐,几于疯癫痴迷之境。九十年代末,余在一段时间内,盘炼拳架,举步维艰,笨拙不灵,头脑之中一片空白,余陷入痛苦困惑的状态之中。天道不泯,道缘普存,余与师尊赵增福结为师徒之缘。余与师尊三来三往,得获太极拳赵堡架之心法秘传,突破有碍,超越修道之平台,技艺大进,并依师尊之命出山交流,参加中国"华龙杯"武当名家邀请赛获传统套路亚军奖牌。近十年来,余把太极拳十三字秘诀,活用于生活中与工作中,屡试不爽。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方法,影响了周围的朋友与同事,举凡人情世故之难,均能示人以破解之法,促进了人们对太极拳奥秘的理解。余在帮助王群老舅打理太极拳协会教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友人传拳,余之首位入门弟子(第十三代传人)宁米多(赐名守道),留学德国,现已在德国开班教授太极拳赵堡架。女儿鹤子聪颖好学,喜欢钻研太极拳理与拳中奥秘,余深感欣慰。
      太极拳赵堡架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偏得,因而所练拳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这符合太极拳千变万化的道理,后代传人不能一叶障目,以偏代全。目前太极拳赵堡架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大架;中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架。这些仅仅是太极拳的不同炼法而已,都还是太极拳赵堡架。
      总之,太极拳赵堡架根系武当,脉连张三丰,代代相传,有史有据,是当今流传的太极拳架中,历史最久远,资料体系最完备的太极拳架。
4楼
cntvajl1r 发表于:2010/5/23 9:54:35
用户已屏蔽!
5楼
tao_feng1 发表于:2012/5/19 20:55:47

版主辛苦了。我找了好久的信息这里真全。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Chinesetaiji.Com沪ICP备05000840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