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赵堡太极网论坛 http://bbs.taiji.in

赵堡太极网论坛是使用量多、覆盖面广的免费太极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太极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 九要论 - 综合整理版

1楼
coolwin 发表于:2007/4/29 8:03:08
最近发现,九要论有许多版本,虽然差别细微,但是也很影响我阅读。我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什么东西都想拿到最好的版本来研究。 九要论,据传是岳武穆王所著(或者是得至他师傅周侗)。如果心意拳创自明末清初的姬隆丰,则九要论必不是仅针对心意拳而言。综观九要论通篇,谈得都是拳道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且字字珠玑,对任何拳派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所以,对现有的版本作一整理,对今后的阅读、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把我手头的太极拳、心意拳书籍中的九要论找出来,另外又从网上找了几个不同的版本,我就开始整理了。基本采用合并互补、改正明显错字、和根据古文的对仗及断句的一般规律选择相对较好版本的方法来整理。应该可以成为目前比较完整和正确的版本了。(如果大家发现有不对的地方,欢迎随时向我提出并讨论)整理后的版本如下: --------------------------------------------------------------------------------- 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心意之用,器也、技也。心意之体,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习,而至神道,大圣独得而明。岳武穆王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霈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故心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详。然全谱散失,不可得而见。而豪芒流落,只此九要论而已。吾侪服膺心意,得以稍涉藩圉,独赖其此耳。此论共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辨明。学者有志,朝夕渐摹,而一芥之细,可以参天,滥觞之流,泛为江海。九论虽约,末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一要论 一气]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间四面八方,众类群俦,纷纷者各有所属;千汇万品(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乃事有必然者(是非固有必然者哉)。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诡变奇化(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之有脏腑筋骨,外之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随),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习(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庭)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能御之也。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无劳审度),不烦拟议(无烦酌辨),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致(至)而云乎?(岂无故而云然?)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钻仰前后)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二要论 阴阳]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不曲者也。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也。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阴气下行乃为阴,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浑而言之统为一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三要论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下颌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下节方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而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自家吃跌)。由此观之,三节之论,岂可忽乎哉! 至于气之发动,要之皆由梢节起之,中节随之,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补文-- 三节既明,而内劲发动之脉络即可知矣。盖指力源于掌,掌力源于掌根,故掌根催掌,掌催指,而劲乃出。手之力源于肘,肘之力源于肩,故肩催肘,肘催手,而劲可行。足之力源于膝,膝之力源于胯,故跨催膝,膝催足,而劲乃通。然肩胯之劲源于全身,全身之劲源于丹田,故丹田为内劲之总渊源也。至于丹田之有劲与否,在于气之贯与不贯耳。果能气贯丹田,则丹田之劲足,其他各节之劲均能催而出也。至于催劲之法,即某节用劲而心意之间即由丹田贯气循其脉络至某节也,至气之贯丹田也,亦是将呼吸之气心意间走到丹田耳。 [四要论 四梢]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每)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拳以内而发于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不(弗)讲,然若论手足之指为梢,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 四梢为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可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抑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亦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五要论 五行]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内也,胸膈为肺经之位也,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胁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为肾经之位也。此固系五脏之位,然五脏之位皆系于背脊。脊通肾脏而生髓,脊又通全身之髓,故为肾所主。至于腰之两侧,则肾居之本位,故肾为先天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实中气之主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所使之然也。 然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身亦自有所专属。领、顶、脑、骨皆肾是也,两耳亦属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鬓)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也。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衡),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而究之,睑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肝也。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身后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乃中气之主也。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两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臂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 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此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系属于某一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脾气暴发似雷电,肺经翕张性空灵,肾聚伸缩动如风。其用为经,制经为意,临敌应变,不识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会,洵非笔墨所能予述者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奚必沾沾于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而为之哉? [六要论 六合] 五脏既明,再论六合。夫所谓“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为“内三合”;又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顺序之“内三合”说。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外三合”;又有“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足合”的上肢、下肢的顺序之“外三合”。上述皆为“六合”说。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要论 七进] 即知六合,又知“七进”。夫七进者何也?头为诸(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脚)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诸腕(中脘),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周身相随,不随则无力,故身必取其进也。此共为七进,孰非着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 [八要论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扑)捉之形。当进则进,殚其身(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当伏势(敛)。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而要之,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若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若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退固进也,即退而实以助(蕴)其进。若反身顾后,顾其后而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退)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九要论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动)以步(身之动也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拐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随之,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步也。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2楼
david 发表于:2007/5/8 8:41:58
:victory:
3楼
明风 发表于:2007/5/8 15:00:52
好文,每读一遍感受就不一样,确实经典,是学人的案头书啊.
4楼
lun46love 发表于:2009/5/26 22:22:36
帮顶下 ................................................................................... 螺旋藻 fotos drucken ringsignaler 个人贷款
5楼
yldpzxfi8v 发表于:2010/10/26 11:44:39
用户已锁定!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Chinesetaiji.Com沪ICP备05000840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