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赵堡太极网论坛 http://bbs.taiji.in

赵堡太极网论坛是使用量多、覆盖面广的免费太极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太极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贴:太极拳史-真相大白 3 颜紫元

1楼
祥子 发表于:2007/3/29 9:46:52
太极拳史-真相大白 三. 陈氏、赵堡、唐村太极及勋掌村的“神拳” (一).陈氏拳械: “陳氏拳械譜”記載陳家溝當時的拳法有: 頭套拳 二套拳 三套拳 四套拳(紅拳.太祖下南唐) 五套拳 長拳 (一百單八勢) 炮捶(二套炮捶、十五炮走拳) 短打 散手 擠手(練法、成法) 略手 攄手 三十六滾躍 金鋼十八拿法 器械有: 單刀 雙刀 雙劍 雙間 八槍 八槍對刺法 十三槍 桓侯張翼德四槍 二十四槍 二十四槍練法 盤羅棒 春秋刀 盤羅棒練法 旋風棍 大戰朴鐮 还有“長拳總歌”或稱“拳經總歌”。 从所記載的內容可看出,当时的陈氏拳械来源于少林寺的紅拳、炮捶拳系(稱宋太祖趙匡胤為其創始人)、通背缠拳系、千载寺十三势拳及陈王廷同李仲、李信一起创的太极养生功。 其中“長拳總歌”或稱“拳經總歌”完全与少林紅拳總歌相同;盤羅棒也与少林盤龍棍相同(按:《陈氏拳械谱》里关于盘罗棒还附有一个《盘罗棒诀语》:“古刹登出少林寺,堂上又有五百僧,百万红巾灭佛教,悖罗地上显神灵。若知此棒出何处,盘罗流传在邵陵”。唐豪认为这诀语中说的“登出”是登封之误,“邵陵”是少林之误,“盘罗”是那罗之误,“悖罗”是盘罗之误, 而“那罗”就是神话的紧那罗王之略称)。 十三槍、二十四槍是六合枪中的主要内容。在陈氏旧抄拳械谱文修堂本枪法图势附记:“此枪法图,系汜县禹家枪法流传”,又文修堂本有枪法自序一篇,记有;“以上枪棍谱系河北王堡村得来,道光二十三年岁在癸卯中秋,张开周重抄谨志”,因此而知陈氏的枪法也是源自千载寺董老道的六合枪。 其“散手”“短打”以及“金剛十八拿法”均与戚繼光著的勢名相同;其紅拳、炮捶譜也与少林寺紅拳、炮捶相同;其太祖下南唐也与戚氏拳谱同。 其長拳一百單八勢及雙锏等均与山西洪洞通背拳譜的長拳一百單八勢、雙锏等相同。也就是说被唐豪称失传的陈氏长拳并非太极拳经中所说的长拳,是通背拳,并且现在发现与博爱的通背拳一百單八勢也全同。(博爱有郭家村专练通背拳,乾隆年间去山西洪洞传通背拳的郭永福很可能是博爱通背传人。太极拳谱中指的长拳就是十三势拳,也就是八门五步十三势,当然也不是指十三个姿势。順便提一下,后來在楊氏門人中,有李景林、陳微明及武式太極門人陳固安所傳的一百零八式太極长拳皆是他們自己在楊式太極拳及武式太極拳基礎上,增益而成)。 其第三套拳(第三路),就是“通背缠拳二十四势”,两者的歌诀完全一样。(通背二十四势: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单鞭鬼也忙。出门先是翻花炮,望门攒立逞英豪。堂桩后带掩手红拳,骑马势上连着握弓射虎。左拗步十面埋伏,右拗步谁敢当先。劈身拳势如压卵,指当势高挑低捧。金鸡独立芑留情,护身拳八面玲珑。刘封四避实难客,转身劈打纵横。上一步二换跟打,到回来左右七星。翻花炮打一个孤雁出群,下扎势谁敢来攻。翻花舞袖入把城,分门庄去丧残生。转动一拳打倒,两脚穿梭难停。舞袖一推往前攻,急回头当阳路终。) 陳王廷的确是第一個將武術引入陳家溝的人。从《李氏家谱》中可知陈王廷最初习武的目的是为了求取功名,在明末为武庠生(陈王廷为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陳鑫在“陳氏家乘”中将其弄颠倒了)。明末天下大亂,匪盜常侵扰各鄉,這也是陳王廷決心將武藝教陳溝族人練習,以自衛防匪。 陳鑫在“陳氏家乘”中記載 “公(指陳王廷)与登封縣武舉李際遇善。”少林寺在登 封,陳家溝又离登封不遠,所以陳王廷 与當時精少林拳法的登封縣武舉人李際遇是好朋友,陳王廷當時所學并在陳家溝傳授的少林紅拳等內容,完全有可能是李際遇傳授的,這是陳王廷早期所學的武術。 但陳王廷主要所學的还是千载寺的十三势拳、通背拳,又与姑表兄弟李仲、李信(岩)一起创拳。其中李信创完拳后可能感悟到当初所学尚未达到高深境界,于是数年后家谱记载他又去千载寺“再拳”,也就是再去深造十三势软手。同样陈王廷后来遇到蒋发,也将其请回家,随其深造。 陳王廷所以遇到太極傳人蔣發宗師,并愿從之學,是因為明末官逼民反,离趙堡鎮不遠水運村的蔣發隨登封李際遇造反。 而陳是李的好友,擔心李触犯朝廷,于是上山勸阻李。在上山途中,見一叛民,陳想捉住他,以便讓他帶陳去見李。但這人的功夫極好,陳追了几圈也未能赶上,自嘆不如。后來,李際遇事敗,陳王廷見敗兵中有當時自已追赶不上的那個人,知其功夫非凡,于是收留于家中,為了避開朝廷嫌疑,名義上為仆人,暗地里隨之學拳,這個人便是太極傳人蔣發宗師。 陳鑫在“陳氏家乘”中記載“陳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極拳,往山西訪友,見兩童子扳跌,旁有二老叟觀,公亦觀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与之扳跌,童子遂摟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將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見,天亦晚,公悵然而歸。公与登封縣武舉李際遇善。登 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一敵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于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 在陳鑫這段記述中可以看出除上述內容外,還有其它意思: 1. 暗示太極拳學自山西:蔣發教陳王廷太極拳時,一定會對陳說其藝是學自山西的。与陳鑫同時期的趙堡太極傳人杜邁育所著的“太極正宗”一書中道“余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怀慶溫縣人,生于大明万歷二年(1574年),世居小留村,在縣之東境 ,距趙堡 鎮數里之遙。至22歲學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禎。事師如父,學七年貌不衰,師亦愛之如子。据聞王老夫子學于云游道人,學時即告以此拳之來歷久矣”。 而目前仍保留在趙堡鎮趙堡太極傳人的拳譜資料又記載“蔣發,祖居河南溫縣東鄉劉村,后遷水運村,曾至山西王宗岳處學藝十余年。后際遇事敗,隱入陳家溝,匿名為仆,傳弟子陳邢喜槐、陳王廷。王宗岳,山西晉陽縣七里堡人,人稱華北大俠,業客店。” 但陳鑫由于出于農村文人的心態,是極不情愿說是蔣發學自山西或是其九世祖陳王廷間接學自山西的,于是說了一通令人摸不著邊際的話,即“往山西訪友,見兩童子扳跌,旁有二老叟觀,公亦觀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者命一童子与之扳跌,童子遂摟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將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見,天亦晚,公悵然而歸”。 2. 暗示蔣發功夫相當了得,不但能百步赶兔,而且拳術也非常好,陳王廷不及他。然在陳績甫(陈照丕)的著書中,陳績甫更有發揮,其云“清康熙年間,先世奏庭公,系武庠生,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縣玉岱山巨寇李積玉(為李際遇之筆誤)。只身入山,眾不能敵,一寨惊拜投焉;后在山收孝子蔣發為弟子,授以真傳,負名當世。奏庭公老年,繪一肖像,以蔣發侍立,用示后人,至今像存祠中。” 說陳王廷一人上山,而降服全寨之人。試想陳王廷連蔣發一人都不及,如何能使全寨人降服,何況寨中又有武舉人李際遇?陳王廷不過武庠生而已。陳績甫說有孝子蔣發拜陳為師,這無非是想制造一個“趙堡太極來自蔣發,而蔣發是學自陳王廷”的混亂。試想陳王廷怎么會讓功夫遠遠超過自己的蔣發拜自己為師?這是制造笑話。在陳王廷的詩歌“長短句”及十四世陳長興的拳論中,均未稱陳王廷是太極拳創始人。看來,陳績甫不但功夫不及前人,其它方面也不及前人。 陳王廷有長短句云“嘆當年,披堅 執銳,掃蕩群氛,几次 顛險,蒙恩賜本枉徒 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教下些弟儿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笑那万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机關,識彼邯鄲,陶情于魚水,盤桓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 现在看来,陳王廷“一卷黃庭身伴,悶來時造拳……”, “造”的是“太极养生功”。也就是,除了十三勢学自千载寺道人及蒋发外,其所造的拳大概就是后被称作頭套拳、二套拳、三套拳、五套拳的四套拳法了。 所謂的陳式二路,在陳長興、陳有本之時并沒有列入太極拳范圍內,只是近世陳發科將其更改,加入一些柔化的動作,稱為陳式太極二路,是少林拳的太極練法。由于炮捶震足動作多,后人不明者以為陳式太極拳越震足越顯示功力,于是漸漸失去了作為輕靈沉著的原有陳氏太極拳踏足,變得甚于少林拳數倍的恨步震腿。現代醫學証明,如此震足震蕩腦脊髓,對身体遺害無窮,實宜刻不容緩改正的敝病。而目前流行的陈氏一路即由頭套拳而来,不过与原传道家的十三势已有相当区别。 從陳王廷的“長短句”看他变得淡泊名利,与世無爭,只想做“活神仙”,這是受千载寺道人及蔣發的道家思想影響所致(因為太極拳是由云游道人傳給山西王宗岳的,而王宗岳又是蔣發的老師)。 此外,顧留馨也聲稱陳王廷是太極拳開創人。顧著《太極拳源流小考》一文在1961年發表,其中有“据說李際遇的部將蔣發,武功很好,能在百步內追獲野兔,后來投奔陳氏避禍,對陳氏造拳可能有很大幫助。陳氏后裔保存的陳王廷遺像,旁立一人,手執大刀,就是這個蔣發。”當時顧并未寫蔣發受陳王廷所傳,而是“對陳氏造拳可能有很大幫助”。但后來顧著《太極拳術》中附表:《陳家溝陳氏家世表》中,卻將蔣發列為陳王廷所傳。兩論自相矛盾,可能受其师陈照丕的影响。趙堡太極傳人著中均說蔣發受山西王宗岳所傳。如按顧說“對陳氏太極拳可能有很大幫助”之語,陳王廷該是受蔣發所傳(或指點)了。 關于“陳王廷遺像旁立一人……就是蔣發”,并且顧說 :“畫像背后有記載”(按:目前流行的這張畫像可能是今人画的,不知原画像是否还存在?现今的画像中人物仍着明朝服装,但李际遇部队被清兵剿灭时已是顺治十八年)。按古今之習,畫像題字都在正面,為何獨此題字在畫像背面呢?陳王廷時,陳氏家族一定有比蔣發更重要的陳家溝人,為何一定要把作為“仆人”的蔣發与陳王廷畫在一起并讓陳氏后裔拜祭?唯一的解釋是:蔣發与陳王廷關系特殊,是陳王廷的十三势拳老師,但礙于朝廷猜疑,故將字題在像后,以示不忘陳氏太極拳來源。 顧氏《太極拳術》中又說:“可以推定(指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之后的三十年光景”。而据唐豪考証,蔣發生于明万歷二年,從明万歷二年到1674年是99年,也就是說蔣發在陳王廷創成太極拳時已經99歲了,如此高齡的蔣老夫子竟然跟陳王廷學起太極拳來,不能不使人忍俊不禁。 另外,趙堡歷代相傳張三丰為太極拳創始人,王宗岳傳蔣發。如按顧氏所說陳王廷傳蔣發,陳清平傳趙堡架,為何陳清平在趙堡鎮傳拳時,不將趙堡架之說推倒,而立陳王廷為太極拳創始人,說蔣發并非學于王宗岳之說呢?陳清平又未另立門戶,自己所傳為什么不稱為陳氏太極拳,武林中所分門派歷來已久,卻甘愿作趙堡太極拳的一代傳人。 楊露禪學拳于陳長興,古來武林中最重師傳,既然楊露禪學于陳氏門中,陳氏在傳授太極拳源流時是怎樣說的呢?如陳長興傳楊露禪為“陳王廷是太極拳創始人”,楊氏決不會違師所傳而尊“張三丰創太極拳”,雖然在拳藝上獨具風格可自成一派,但都承認師傳,決不會數典忘祖,違背歷史事實,這樣看來,陳長興是根据歷史傳授,即:張三丰是十三势拳創始人,王宗岳傳蔣發,蒋发傳陈王廷的。 不僅如此,而且這也表明,陳長興的前人也是承認上說這一歷史的。顧氏不惜篡改歷史,將李亦畬《太極拳小序》中云“……旋里后,示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与比較。……素聞豫者,怀慶府趙堡鎮有陳姓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者,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改成“……武禹襄為了進一步探索陳氏拳法的奧秘,想訪其師陳長興。1852年,禹襄在其兄住所—河南舞陽時,便道去陳家溝,擬訪楊露禪的師父。在途經趙堡鎮時,知悉長興已老病,遂從陳清平學拳……”。李文中并未有訪陳長興之意,而顧氏卻不惜涂改。 颜紫元 二零零七年三月
2楼
祥子 发表于:2007/3/29 9:48:39
在陈氏拳术史上,作这种小动作甚至篡改的不仅有顧留馨及其师陈照丕,更多的还是陈氏十六世陈鑫。 陳鑫是位小农意思较强的封建文人,在记述其先人陈卜及陳氏太極拳傳人的問題上,他也未能擺脫農村封建文人的狹窄心胸,對趙堡太極傳人陳敬柏、陳清平等記述上,非常失真,制造了不少混亂。因此其所编的《陈氏家乘》与陈槐三先生所藏的《陈氏家谱》的价值,就不可相提并论了。 例如: A. 關于陳卜創拳之說 陳卜是陳家溝陳氏始祖,于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5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卜創拳之說主要出自陳氏十六世陳鑫及十八世陳績甫所著之書。陳鑫之前陳家溝均無此种說法。 陳鑫 在其“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云:“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讀之余,而以陰陽開合運動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此書在1933年出版,其后,陳績甫在1936年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匯宗”一書中也跟著說“明洪武七年,余始祖卜,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溫縣……余始祖以夙精太極拳,慨然奮起,率子弟及村中少壯數百人,攻入匪穴,殲之后一方得安。自是以來,學者日眾,因就村內設武學社,廣傳其技焉”。陳績甫改稱陳卜“夙精太極拳”語調比陳鑫稱陳卜“創太極拳”緩和,只是与陳鑫所說矛盾突出,因為只要有一般常識的人是分得清“創”与“精”二字的巨大差別。陳績甫顯然對陳鑫所稱陳卜開創太極一說有些害羞,但又不能馬上推翻,所以來個折中,稱陳卜“夙精太極拳”。 查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2年,陳氏十世孫庚追立之卜碑,對其始祖陳卜只有“我祖諱卜,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于茲”寥寥十六字。 看來,陳鑫与陳績甫是故意編造其始祖的事跡,陳卜創太極拳或精太極拳之說純屬杜攢,陳王廷之前,陳家溝并沒有人會練武。 陳鑫編造了不少其它內容,以下會談到,現在先剖解一下陳鑫其人。陳鑫 (1849—1929) , 其父 親 陳仲 (陳氏十五世) 太極很出名。陳鑫兄弟二個,其兄為陳垚,其父命陳垚專習武,命陳鑫專習文。陳鑫在其書中云“我先大人命 我先兄垚習武,命愚習文。習武者武有可觀,習文者文無所就,是誠予之罪也……”。陳垚每年 練拳超過一万余次,又得其父真傳,所以武功很好。而陳鑫到了七十余歲武不武,而文的方面又無著作,于是為了“有所造就”,就編寫了“陳氏太極圖說”。由于陳鑫并不精太極拳,對太極拳了解只是停留在其自身所云的“耳聞目見”上,而少親身体驗。但為了“文有所成”,于是將古代易理生搬硬 套在陳氏太極拳上,以示其始祖陳卜創拳時有何等高深的理論。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其著所說難免空洞。 陳鑫在其“圖說”中首 次談到纏絲勁,然而 陳氏十四世太極宗師陳長興在其《太極拳十大要論》和《用武要言》中,竟通篇只字未提被陳鑫寫作為陳氏太極拳標識与靈魂的“纏絲法”,甚至連“纏”字都不見一次。其所提的纏絲法是陳鑫根据朱熹所繪的“河圖”、“洛書”,而自我創編圈出的一個“螺旋線”,說這就是“太極”,由此又推出“纏絲勁”。而朱熹所繪的“河圖”、“絡書”只是對周易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傳說的一种假設,不足為据,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因此陳鑫把朱熹的假設作為根据,又信手把朱熹之河圖圈了七圈的大“螺絲”,實為空中樓閣,毫無根据。 其實“纏絲說”即非“發展”了太極學說,也非現今陳氏太極拳的獨有特征。优秀的拳法,其身法、手法、步法都 是滾進滾出、擰裹旋轉,弧線運動的,都是一立体圓球(立体太極球)的運動,而且非但是身形上的太極球滾動、旋轉運動,更是內在勁意的滾動、旋轉運動。如趙堡、楊、武、吳、孫、武當、猶龍太極拳、心意六合拳、陰陽八卦掌、六合八法拳無不有此原則。但都未稱為其拳特征,也未稱此原則為“纏絲法”,何況近世的陳氏太極拳更注重的是外形上的纏來繞去,而且認為外形上越纏繞越是陳氏太極拳,并越演越烈,可以說是“搖來晃去”,這都与不諳太極拳的陳鑫所創造“纏絲說”的影響有關,其实从《李氏家谱》中可知这种“缠法”极可能源于通背缠拳。 陳鑫這种農村文人的心態也表現在其對流傳到陳家溝的“心意六合拳譜”上,陳鑫將“心意六合拳譜”改名為“三三拳譜”,以致后人難以分辨“三三拳譜”究竟是陳家溝拳譜還是“心意六合拳譜”,這与走出陳家溝,見過世面比較開明的陳氏十七世陳子明,就形成明顯對比,在后會論及此。 B. 關于趙堡太極第三代傳人陳敬柏 在杜育万的“太極正宗”一書中寫到“……所以,蔣老夫子學成以后,歸家之時,王老夫子囑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并非不教汝傳,是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絕嗣, 能廣其傳更好。’歸家之后,其村与趙堡鎮相距甚近,趙堡鎮有邢喜槐者,素慕蔣老夫子拳術絕倫,因素無瓜葛,無緣從學,每逢蔣老夫子到鎮,相遇必格外設法优待,希圖浹洽,意在學拳。如此蔣老夫子閱兩年之久,見其持己忠厚有余,待人誠敬异常,察知其意,始以此術傳之,其中奧妙無不盡泄。其后,有張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盡情授給之。張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 初在趙堡鎮以開鮮菜鋪為業,后駿發改行作糧行。察本鎮陳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其后,陳先生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800余,能得其一技之長者16人,能得其大概者8人,能統其道者惟張宗禹先生一人。其后傳給孫張彥先生,先生又傳給陳先生清平。”這段文字明确說明陳敬柏是張楚臣的弟子,是趙堡鎮人。 由于陳敬柏武藝高強,所以陳鑫在《陳氏家乘》中寫到:“陳敬柏,字長青,乾隆初人,好太極拳。山東盜,年十八,將撫憲廄窗,摘玻璃一塊,竊騾, 飛檐走壁,越城而去。捕役不敢拿,是公隨營,奉喻 往捕賊,以刀扎向敬公。公以牙咬刀,將賊 扳出門外,賊 服。案破后,賊 亦隨營效用。時山東名手藝不及公,因號公為蓋山東,言其藝高也。” 陳績甫也在其書中為陳家溝的第十一世陳申如、陳恂如作傳后,也為陳敬柏寫上一筆,其曰“嘉慶年間,先世敬柏公,拳藝神化,往來山左,保鏢數載,卻掠之徒,罔不聞風逃遁,其在青州府打敗少林寺派著名和尚王定國,尤嘖嘖為遠爾傳美。” 陳鑫此次未敢編造陳敬柏的師承及傳人,只是將陳敬柏歸入陳家溝。陳績甫則將陳敬柏与陳申如、陳恂如放在一起,給外人制造一個陳敬柏是陳家人,以及是練陳家溝太極拳的錯覺。 据趙堡鎮陳敬柏后人出示的家譜記載“陳敬柏家由其祖父陳文舉從陳 柏庄遷入趙堡。家譜中有《敬柏公傳》曰:陳,又名敬柏,字長青,生于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于乾隆辛亥年(1791年),理精太極,已達妙手神化境也”。由此可証,陳敬柏的祖父(与陳王廷同輩)已遷入趙堡,陳敬柏是第三代趙堡人。陳績甫將陳的生卒搞錯,寫成“嘉慶年間”,這點上還是陳鑫比較接近。看來陳鑫在編“陳氏家乘”時的确用了不少心思。 C. 關于陳清平的業師問題 与趙堡太極第三代傳人陳敬柏一樣,陳清平也是趙堡鎮人。顧氏稱陳清平贅婿一事也是故意編造的。原因是:一、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入贅后是必須改變原姓氏的。但陳清平陳 姓未改,子孫后代亦姓陳。二、歷代把襲入贅都是貧家子弟,但陳清平并非貧寒。有人就此問及陳清平的后人,其后人說:一,從未听說前輩人說過入贅的。二,俺家還姓陳。三,先人陳清平是從劉圪擋村遷入趙堡 的,那時置有全磚瓦房數十間,并有裙房、耳房,為當時一般農家所無。再者,陳姓有規定,贅婿的、過繼的,家譜上均不記載,而先人陳清平与后代家譜上皆有名。(据了解,當地無論何姓,續家譜都是如此規定)。 据陳清平第五代嫡孫陳運通所藏的他家一百多年前的《分單》(指舊時弟兄分家另居時,由中証人寫的文書)上記載了清同治六年,由陳清平弟弟陳清光主持為陳清平弟兄三人的子侄,三分家產的情況,《分單》上寫有“將祖遺房院地土”等話,當時陳家已“人口漸多,日日不足”,走向衰落,但仍有房屋38座,墳地約16畝,麥地約65畝,如果說這些資產是陳清平遷居趙堡后經商所置,那么陳清平弟弟及侄子是沒有理由分這些資產的。所以,陳家這些資產,至少是從陳清平的父親就已遷居創置。陳清平雖祖居陳家溝,但到了祖父陳万拔、叔祖父陳万選這一代移居劉圪擋村,陳清平的父親已遷居趙堡鎮經商,陳清平是遷居趙堡的第二代,已是趙堡人了,并不是顧留馨所稱的是從陳家溝贅婿于趙堡鎮的。 在杜育万“太極拳正宗”一書中明确指出陳清平的業師是張彥,其序文中又說“……清平先生傳給其子景陽及本鎮其少師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彥,李作智,任長春,張淑芝。歷代傳人很多,不能備載。以上所錄諸老夫子,皆有事跡可考,另注有冊”。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陳清平尊稱張應昌為“少師”。在武林中業師的儿子才被師兄稱為少師或少老師。由于張彥過世時,其子張應昌尚年幼,張應昌与陳清平雖為同輩師兄弟,但其太極拳術乃主要由師兄陳清平傳授 (这就同武氏太极李亦畲之子李逊之,主要由其师兄郝为真所传授一样)。張應昌的弟子張敬芝也得師伯陳清平的傳授。在趙堡鎮 有太極拳名師張彥,陳清平是趙堡鎮人,不可能 舍近求遠到陳家溝去學拳,也不可能如陈鑫所称得仅仅“有所得”后,便在太極拳名師張彥的地方教起拳来。 陳清平得人便傳,唯才是傳,与陳家溝不同。陳公善于精研實踐,拳技、拳理造詣極深,太極推手功夫已達出神入化空靈絕妙之高深境界。陳家溝自千载寺道人及蔣發傳于陳王廷后,直到陳長興傳楊露禪之前,均在陳家溝陳姓中傳授。而趙堡太極拳自蔣發首傳邢喜槐,至張彥傳于陳清平、張應昌,雖傳五代,然不分姓別,唯才是傳 。如同張楚臣、陈敬伯一樣,陳公清平也是一位打破封閉保守陳規陋習的開明拳師,在趙堡南大廟(永安寺)設館公開授拳,廣收門徒,從學者眾多。陳公當年舉家几代在趙堡經營糧棉生意,生意興隆,家資頗丰。其設館授徒,并非為了生計驅使,而是為了太極拳能廣為傳播,陳公不管徒弟貧富貴賤,皆分文不取。對于經濟困難、生活無著的弟子,還給予資助或為其籌划謀生之路,是十分難得的。 弟子李景彥出身貧寒,生活十分窘迫,有時要靠紅薯和牲口料充飢。陳公深表同情,就讓李景彥在自己家里吃住學拳,精心培育。李景彥學有所成后,為使李能獨立維持生計,養家糊口,陳公又將李介紹到陳家溝北鄰村南孟丰一趙姓大戶家教拳。當時有一陳家溝太極拳師心怀嫉恨,就去踢李的拳場,結果敗在李手下。該拳師找到趙堡鎮陳公家里埋怨他將拳技傳于外姓人。陳公听后對他說:“我教徒不論遠近,得人便傳,誰練到身上就是誰的”。接著又說:“李景彥窮得連碗稀湯都喝不上,我給他尋碗飯吃,你還想把他的飯碗打爛,你這樣做對嗎?”說得這位陳家溝拳師無言以對。 李景彥后來終于不負老師厚望,技藝大成,成為清末威震山東、河南的著名“鐵胳膊”鏢師。晚年在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保鏢經驗,參照清版科技書籍《靈台儀象志》之三角方圓杠杆力字原理,創編了風格獨异,上功快,技擊性強的“忽雷太極拳”。 由于陳公系太極拳史上第一位公開設館授拳,又不論徒弟貧富貴賤分文不取,不論姓氏,不論親疏,不論本村外村,唯才唯人是傳的太極宗師,傳藝又坦蕩無私,更不保守藏秘,因而培養了一批名聲顯赫的太極高手,如趙堡村張彥之子張應昌(陳清平師弟)、徒和兆元、牛發虎、陳景陽、張應昌之徒張敬芝;陳新庄的李景彥;南庄的李作智;西新庄的任長春等。 陳公也是太極拳史上唯一培養出眾多著名弟子的太極宗師。這除因陳公高尚無私的品格外,還与陳公善于將歷代 秘不外傳拳理精華,性理心法,毫不保留地傳給弟子有關,而不僅僅局限于一拳一腳之動作變化。只有了悟了太極拳之性理心法,便如掌握了登堂入室的金鑰匙,而一個親手給弟子打開門領著弟子登堂入室的拳師還不算是好的拳師,只有將打開門的鑰匙完全交給弟子的拳師才是最好的拳師,陳公就是一位最善于傳給弟子金鑰匙的明師。 陳公這些眾多著名弟子又多能后繼有人,名手輩出或創新發展開宗立派,無不与陳公傳授“金鑰匙”之遺風有關。武氏太極拳學派創始人武禹襄從陳公學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 子。武氏自幼攻文好武,曾与鄉友楊露禪研討拳藝,但僅能得其大概。后慕名到趙堡拜訪求教陳公,陳公愛才,對武氏的文武才德十分賞識,把這位遠道而來的外鄉人當知音朋友對待,用月 余時間將太極拳精奧傾囊相授。武氏所得并非一招一式,而是太極拳的秘傳理論。武氏有了這把金鑰匙,經過長期研練實踐,在太極拳技拳理方面又有更多新的建樹,著書立說開啟創立了武氏太極學派。
3楼
祥子 发表于:2007/3/29 9:48:58
由于陳清平宗師之丰功偉績,于是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出于不同目的,對陳公之業師就出現了三個不同說法: 一是陳家溝陳鑫于本世紀初編著,其過世后于1933年出版的《陳氏太極拳圖說》附錄的《陳氏家乘》陳有本傳略中,提及“陳有本門人陳清平,陳有綸……均有所得”。指出陳有本為陳清平之師。 二是陳家溝陳子明編 著,1932年出版的《陳氏世傳太極拳術》說“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指出陳清平有二位老師。 三是溫縣西鄰泌陽縣益庄人杜元化編著,于1935年出版的《太極拳正宗》中關于趙堡太極拳歷代嫡系傳人中寫道“張彥又傳給陳先生清平。”指出張彥為陳公之唯一業師。(杜師承任長春,任又是陳清平入室弟子,杜曾任河南省國術館教練。任長春去世后,杜又 隨師叔張敬芝深造。) 三書出版時間,前后只相差三年。作者中兩人是同村同族又有師生關系(陳子明師陳鑫) ;杜元化是泌陽人,屬怀慶府,杜為陳清平再傳弟子,一代一隔,對他師爺的業師不會不清楚。其師任長春及師叔張敬芝也不會把自己的師爺之名字記錯。杜在其著中寫的師承關系,是指趙堡太極拳的歷代嫡系傳人。他寫張彥傳給陳清平,當然也是指“嫡傳”而不是僅“有所得”的非入室弟子。 陳鑫的說法,一經分析,就可以明了。陳鑫雖出身太極拳世家,但平生主要從文,晚年將家傳太極拳整理成冊,其作為一個封建文人,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從其所著中不難看出,他具有較強的宗族門戶觀念,特別是在太極拳的淵源歷史及師承方面牽強附會失實之處頗多,對陳清平師承的記載便是如此。陳清平既為太極傳人,祖上又与陳家溝同族,其曾去陳家溝与太極 名家陳有本交流切磋是極有可能的,但不能因此就說陳有本是陳清平的業師,陳有本与陳清平為同輩人,当年稍长的陈有本创编了“陈氏新架”后,陳清平闻而前往陳家溝去交流,学一学这新架,看看究竟有何不一样,也十分正常的。事实上陈清平在赵堡镇除传领落架外,后期也传了弟子牛发虎等这趟在赵堡称作“腾挪架” 陈有本的新架。 陳鑫在《陳氏家乘》中并未為陳清平立傳,敘其師承實情。但因陳清平技精名高,為了提高自己家族的名聲,才在其祖父有本的傳略中提及陳清平為“門人”(如其將陳敬柏列為陳家溝人的目的一樣),而對陳清平的真正業師張彥只字未提。如果陳清平在有本處只是“有所得”,而無其他名師精心傳授,恐難成為一代太極宗師。從“有所得”還可以看出,陳鑫已經明确陳清平并非有本之入室弟子。有本嫡傳弟子,陳鑫認為是其父仲生-生 ,叔季生-生,因此,才為二人立傳,介紹業績。 陳鑫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陳清平雖然名聲大,但只是“有所得”,不過學了一些陳家的皮毛而已,尚未及真傳。這与近代陳家溝一些太極拳師所編著陳氏太極拳書中關于對太極拳宗師楊露禪之描述頗相同。楊氏名聲大,從師陳長興二十年,但卻被陈家描述成楊氏体弱多病,學太極拳不過是卻病養生,僅得皮毛。事實上陳長興弟子中得全藝真傳、技藝最精者,唯楊氏一人而已。陳長興子陳耕云由于迫于生計,長期保鏢在外,故其藝不及专心致志在陳長興身邊近二十年的楊氏。 在《陈氏家谱》第三十六页记载:“十四氏陈长兴,旁注:拳师;同页:十五世陈耕云,拳手”。可见从“拳师”到“拳手”是在退化。这种退化不仅仅表现在拳艺水准上,而且也表现在拳艺内容上。从现存的资料上看,陈长兴将十三势刀、剑、枪及养生功等传给杨露禅后,这些内容在陈家沟便被更改或失传,如头套拳(十三势拳)就被改编成陈氏一路,而二套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及“长拳”都失传。 陳鑫在其著中有關師承關系的不准确記載,并非此一例,比如其將陳家溝陳氏初祖陳卜說成是太極拳創始人,現被否定。又如陳清平弟子李景彥,曾先向陳仲生-生及陳有綸短暫學藝,因二人保守才拜陳清平為師,后來成為陳清平弟子中的佼佼者,晚年創編“忽雷架”,有“鐵胳膊李盾(乳名)”之稱。陳子明在《世傳》中也承認陳清平“弟子中以李景彥為最”。杜元化在《正宗》中把李景彥列為陳清平的七位著名弟子之一。現在不管是“忽雷架”傳人,還是陳家溝、趙堡架的老拳師,公認李景彥的業師是陳清平。可是陳鑫是如何記載李景彥的師承的呢?《家乘》中寫道“有綸傳李景彥、張大洪;景彥兼師仲生-生”。對李景彥的業師是陳清平的事實,只字未提。由此可知,陳鑫為了宣揚自家前輩的太極拳成就,在《家乘》中卻做了不确切的記載,所以陳鑫之說,不能視為信史。陳子明在《太極拳家列傳》中專門介紹了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得太極拳理,趙堡鎮 一系皆其所傳。廣平武禹襄…往趙堡請益于清平,其名之盛如是。弟子中以李景彥為最。” 陳子明是陳家溝陳氏族人中公開承認張彥為陳清平之師的第一人,他之所以承認陳清平有兩位老師,是因為當時陳家溝与趙堡在太極拳的淵源以及太極名家陳敬柏、陳清平的身世等問題上已經有了較大爭論。他做為陳氏后裔,又曾師于陳鑫,不是不明白陳鑫有意不寫張彥的用意。但當自己著書立說時,他 是會權衡利弊的。如果完全按《圖說》中的記載不寫張彥,与事實出入太大,恐怕受到知情者及陳清平傳人的指責。如果只寫張彥,不寫陳有本,与《圖說》的記載不符,會招致族人的指責,對師對己都不太合适。于是就來了個“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的雙重承認。 試想,假如陳有本是陳清平的業師,而張彥是非正式老師的話,那么陳子明完全可以尊重其師陳鑫的說法,不提張彥。陳子明的雙重承認反而証明張彥是陳清平的業師。同時与陳鑫不同的是,陳子明指出陳清平是李景彥唯一的業師,這更說明了陳鑫在《家乘》中的狹隘意識。陳清平在趙堡村以及外村所傳弟子的傳人至今一致公認陳清平之業師是張彥,還能講出許多有關張彥武功軼事的傳說,而對陳清平是否曾師陳有本,則多數傳人不清楚。至今王圪村之陳清平的本家后代陳印新老人,仍直言相告“從小就听大人們說我老爺爺陳清平的老師是張彥。”還曾向前去向他考証陳清平師承的人按指印作証,這些寶貴的活資料豈能忽視! 另外,与陳清平之師張彥為師兄弟的原法孔一支也代有所傳,据原家后代趙堡太極名家原寶山先生云:“張宗禹一生僅授藝于原法孔、侄孫張彥、孫張寒。原法孔藝成后長年在河北大名府經營藥店,拳技精純,原法孔尊師重道享譽趙堡,張宗禹故后,原法孔聞訊自河北大名府連夜返回,為其師操辦了后事,并守孝百日,頗得后人稱道。原法孔傳藝于子原金華,逐世代相傳。”原寶山先生于1929年生于趙堡鎮,自幼隨叔父原成學習祖傳趙堡太極拳,現任西安趙堡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溫縣趙堡太極拳研究會顧問。 有意思的是,陈鑫、陈子明及陈绩普都未提及传陈王廷十三势拳并对陈王廷创拳有极大帮助的千载寺道人,却重笔记述了蒋发与陈王廷的有关事宜,或许在陈氏子弟的心目中,蒋发的十三势拳艺高过千载寺道人的,不然陈王廷要再深造的话,完全可以同李信一样回千载寺“再拳”,而不必再拜蒋发为师。
4楼
祥子 发表于:2007/3/29 9:50:24
(二). 赵堡太极拳 趙堡太極拳自蔣發為第一代算起,至今大致已傳下十二、三代。第2代邢喜怀—第3代張楚臣 — 第4代陳敬柏— 第5代張宗禹 —第6代張彥 —第7代陳清平。 在三十年代出版杜育万的“太極拳正宗”一書中明确指出陳清平的業師是張彥,其序文中又說“……清平先生傳給其子景陽及本鎮其少師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彥,李作智,任長春,張淑芝。 包括趙堡太極拳傳人在內,以前均認為自蔣發(一代)到七代陳清平、張應昌,其中六代皆為單傳 。故在趙堡太極拳傳承表上,六代只有六個人的名字。第四代只有陳敬柏。 1997年發現的“太極秘術” 打破了趙堡太極拳七代以前皆為單傳的說法。 王柏青先生在《太極秘術》序中明确言道:“余從師于溫州張楚臣。先師曰:是術得之于道門,精微’’’不可言傳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難成之,才不足’’’之。故擇者不易,爾宜慎密勿惰……”。此段敘述說明王柏青為張楚臣的入室弟子,是堂堂正正的第四代傳人。 回想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傳人蔣發,當年從王宗岳學藝,藝成歸里時,王老夫子告誡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并非不教汝傳,是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絕嗣, 能廣其傳更好”。說明趙堡太極前六代并不必定是單傳,只是秘傳和擇人罷了。又可能在趙堡鎮,只樹掌門人的名字,故他人則不為后人熟知,便誤以為是單傳。 現在所知,一代蔣發曾傳藝給陳王庭,三代張楚臣傳藝給王柏青(王柏青序中說“余從師于溫縣張楚臣”,說明他不是溫縣人),五代張宗禹傳藝給原法孔、霍文毅(张宗禹→霍文毅→霍秉昌→霍金龙<陕西彬县东西安干裁缝活>→岳绍羲→→喻承镛),七代陳清平傳永年人武禹襄,這些都說明,趙堡太極拳的歷史傳承,既不是保守的,也不是單傳的。 在赵堡太极传到第七代陈清平时,还有道家原传的十三势拳,同时还有被称为“领落架”的拳路在流传。在赵堡太极拳传人和有禄介绍的《赵堡和氏太极拳》一文中指出:“ 原来‘领落架’快慢相间,高低相错,一趟拳练下来需要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而杨少侯、吴鉴泉传的十三势拳正是快慢相间、高低相错、有发劲、有跳跃,一趟拳练下来也需八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见到陈清平为止,在赵堡流传了多年的“领落架”与十三势拳关系密切。 陈清平在赵堡镇除传领落架外,后期也传了弟子牛发虎一趟由陈有本创编了“陈氏新架”,后称作“腾挪架”的新架。这是陳清平与陈有本交流而来的。 陈清平的弟子们又各创拳架如:李景彦创“忽雷架”、和兆元创“代理架”、武禹襄创“武氏太极”,和兆元的徒孙郑悟清又创“悟清架”,而武禹襄的徒孙郝为真的弟子孙绿堂也创“孙氏太极拳”。 然只有陈清平传给武禹襄时保持了原有的十三势拳,而赵堡的其他传人十三势拳都失传,当武禹襄得传的十三势拳传到郝月如、孙绿堂时也失传。 (三). 唐村太极拳 目前在唐村李氏后人中,尚未发现有人练千载寺原传十三势拳的,据说还有人练李仲、李信、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是否有所改变不得而知,王堡村的情况也如此,然王堡枪还有人练。 从《李氏家谱》上得知,从李氏第八代李春茂开始,李氏的历代后人尤其是到十二世李鹤林为止,都曾去多省、市传艺,常授徒数千人,但奇怪的是至今未见有李氏所传的十三势拳,甚至未见有人练李仲、李信、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 (四). 济源勋掌村“神拳” 二00六年底,友人告知在河南道家圣地,王屋山脚下的济源克井镇勋掌双峰村发现与心意拳、太极拳有关的拳谱资料。本人即与友人同往济源考察,有焦立武先生是勋掌双峰村人,练该村原家的“神拳”。焦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出示拳谱,内容有养生功、神拳九要论、拳论、交手论、四路神拳等名目。原谱还附有《太极拳经》的内容,是抄自原河南省博物馆长关伯益于民国元年在北京的抄本(关在北京可能抄自杨、吴的传人抄本),故此部分价值不大,其中的“神拳九要论”曾由济源的郑濂浦从原作杰处抄录带到北京,给在清华大学任武术教师的李剑秋,李于民国初发表在其《形意拳术》一书中。 焦先生说:神拳主要由“四路神拳”组成。为了分清“神拳”究竟是“心意拳”、还是“太极拳”、或是其他拳,我们请焦先生做了表演并拍照摄影。从焦先生的演练中,我们弄明白了“神拳”原来是太极拳类的,与赵堡太极、陈氏太极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少区别,其动作名目区别也大。据说“神拳”历史上出名的有道光年间原迷和,以及清末民初的酒小郎等,那么济源的“神拳”究竟来自何处? 从《李氏家谱》上得知,李氏有不少代人在济源做生意、教拳,第九代李友参加李自成部队受伤后,曾隐居在济源,李氏第十世李元善也在济源教过拳,因此济源的“神拳”很可能就是李仲、李信、陈王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在陈氏拳谱中说有头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拳,后四套失传,除第四套是红拳外,其余四套是否就是济源的四套“神拳”,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勋掌村的四套“神拳”,也绝非千载寺原传“十三势软手”。 待续。。。。。。
5楼
松涛云海 发表于:2007/6/8 22:42:59
好啊,明白!
6楼
江川 发表于:2007/7/28 16:43:33
好文章,看后心里特别舒坦。陈式太极真会蒙事儿。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Chinesetaiji.Com沪ICP备05000840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611 s, 2 queries.